參考消息網4月19日報道據日本《產經新聞》4月11日報道,服用小林制藥公司含有紅曲成分的保健品導致健康受損事件的影響不斷擴大,其背景在于保健品已經滲透到人們的飲食生活中。目前在20歲以上人群中,大約每3人中就有1人在攝入以保健品為代表的所謂健康食品。但是,以前就出現過這些食品損害健康的先例,攝入時也有一些注意事項。
報道稱,2019年進行的日本國民健康和營養調查顯示,30.2%的20歲以上男性、38.2%的20歲以上女性在攝入保健品等某種形式的健康食品。健康食品之所以能如此廣泛地存在,是因為它是任何人都能輕易獲得的“食品”。
不過,新?大學教授、內科專家曾根博仁說,所謂健康食品“不一定比藥物更安全”。他敦促人們要認識到“健康食品也有可能危害健康”。
過去也曾發生過以保健品為代表的健康食品危害人們健康的情況。
曾根等人對2005至2021年這16年間日本內科學會收集的病例進行了分析,發現其中包括88起因健康食品引起的健康受損病例。受害者攝入的健康食品多種多樣,有減肥食品、健康茶、營養補充劑等。其中兩人死亡,原因均為爆發性肝炎。此外,出現肝損傷、間質性肺炎、腎功能衰竭等嚴重病例的也不少。
據曾根介紹,攝入健康食品的人出現肝功能異常、過敏性皮炎、腹瀉等輕微的健康損害很常見。
他說:“詢問肝功能或腎功能指標突然發生變化的患者是在不經意間服用了健康食品或保健品嗎?對方往往回答‘幾個月前開始服用’。”如果停止攝入的話,他們的肝腎功能指標大多會恢復正常。
在88例出現健康受損的病例中,不存在明顯的男女性別差異和年齡差異,但有基礎疾病的人更容易發病。曾根先生擔憂地說:“使用不恰當的健康食品來代替藥物,可能會導致嚴重后果。”
例如,有些人即使在健康檢查中發現了疾病,也會以“麻煩”“忙碌”等為由不去醫院看病,而用健康食品來“對付過去”。
報道稱,和醫生開具的藥物不同,保健品是根據自己的判斷來持續服用的,不需要通過抽血等方式來確認效果和副作用。原本保健品就是提取和濃縮特定成分制成的,所以其影響健康的風險會比較大。
也就是說,已經被診斷患有生活習慣病的人是不推薦食用健康食品的。曾根說,設想的健康食品目標人群是還沒有發病,但處于亞健康狀態的所謂“未病”之人。
此外,他還表示,要改善“亞健康狀態”,調整飲食、運動、戒煙、限酒等方法往往效果更好。而且,在使用健康食品時,也要遵守用法和用量規定。如果身體出現不適,要立即停止攝入并就診。
曾根說,他很理解人們依賴健康食品的心情,因為人們想要不調整飲食、也不進行運動而輕輕松松變健康。“在采取所有辦法改善生活習慣的基礎上,可以咨詢醫生后再使用健康食品。即便這樣,也不能回避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如果依賴健康食品而失去接受適當醫療的機會,那對本人來說可能非常不利。”
由于健康食品不像藥物那樣用于治療疾病,所以不會宣稱能“治愈”“有效”等。不過,根據國家規定,商家可以銷售保健功能性食品。這次小林制藥生產的紅曲保健品,就是保健功能性食品中的一種。國家只受理商家的申報,不會進行審查。
因為此次事件,日本消費者廳已向商家下達通知,要求對6800多款功能性食品進行緊急檢查。(編譯/劉潔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