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餅里沒有老婆,夫妻肺片里沒有夫妻,中國的酒吧里沒有中國酒,前兩個因為名字常被大家調侃,但是為何歷史悠久、品牌眾多的中國酒水卻在中國的酒吧里沒有一席之地呢?
舶來品的基因影響了國內消費者對酒吧的早期認知。酒吧起源于美國西部大開發時期的西部酒館,“Bar”一詞到16世紀才有,是“賣飲料的柜臺”這個義項,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為提供娛樂表演等服務的綜合消費場所,大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傳入我國。
酒吧
當時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正勁,國門初開,被限制已久的國人再次睜眼看世界,對國外的美好事物都充滿艷羨,關于西方社會發展及文化的向往構成了當時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國內早期的酒吧是隨著外國人來華興起的,只有涉外賓館(只接待外國人的賓館)才有酒吧之類的場所。因而,在很多人心中,它是一個神秘且令人向往的地方。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出現的酒吧,自然而然承載了很多國人的期望,國內酒吧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開始興起,那些也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城市,其中的年輕人也在影響著無數的國人們。出入酒吧的人群多以年輕人及潮流人士為主,出于種種原因,崇洋心理讓他們十分喜愛和認同國外的流行文化,酒文化也是。它舶來品的基因也從一開始就影響了國內消費者對酒吧的早期認知,也在很長一段時間決定了它“應該”呈現的調性,比如喝著洋酒感受西方文化。
消費者的思維定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酒吧內酒水格局。對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人們在逐漸的了解過程中開始認同和喜愛,其中也包括傳承多年的酒文化。但是,即便絕大多數人日常會飲用中國酒,他們在酒吧也不會主動點它們。這是因為在消費者的認知中,中國酒不適合出現在酒吧場合中。
酒吧
思維定勢主要表現在:一是飲用場景,白酒常在親朋好友聚會、工作應酬等較為正式的場合飲用,到酒吧喝酒是為了放松休閑,喝白酒會感覺很不搭,仿佛置身于飯店、酒館,缺少時尚、潮流的氛圍;二是飲用方式,到酒吧喝酒常選進口精釀啤酒、各種各樣的雞尾酒或者威士忌等烈酒,直飲即可,而白酒則往往佐餐飲用,因其度數較高,純飲有壓力,加冰或者勾調都不太適宜。受到長期思維定勢的影響,酒吧中很少見白酒等中國本土酒類的身影。
可觀的利潤空間是酒吧管理者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不排除有一些酒吧是其管理者出于情懷創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絕大部分酒吧都是為了盈利。商人的本質都是逐利的,酒水的利潤空間將直接影響酒吧管理者選購以及主推哪些酒品。國內的酒水,無論喝沒喝過,品牌大小日常已經多少了解些,消費者打眼一看心里就有一個大致價位,價格較為透明,并且易于買到,不會有新鮮的感覺。
調酒
國外的酒大多都是英文,在國人心中只有品類的區別并無品牌的概念,比如隨便一個威士忌品類,就有蘇威、日威等多個種類,不懂酒的消費者很難分辨優劣,自然沒有價格的心理預期,這便給了酒吧足夠的溢價空間。調制一杯幾十毫升的雞尾酒賣到100元以上,有的是消費者愿意為其買單,放在白酒上可就不一定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酒吧管理者也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出入酒吧的消費者們,并不是追求價格實惠,往往對價格的敏感度不高,更多的是看重格調品位。為了滿足這些消費者的需求,酒吧管理者在選品上自然也要格外注意,挑選那些“高逼格”的酒以投其所好。
時代的進步,也在催生著多元化的發展和需求,國人的酒吧消費觀念及審美也不再單一化。隨著文化自信的不斷提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國內已經有很多城市出現很多古香古色、中國風十足的酒館,進入之后仿佛穿越了一般,置身其中與朋友一道把酒言歡,暢談古今,品味我們獨特的文化風情。
酒吧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酒水也在與時俱進,茅臺、五糧液、汾酒、江小白等多個品牌的白酒都可進行調配雞尾酒,外國的酒吧文化曾輸出到中國,如今中國的白酒文化也已經開始向國外輸出,走出國門的它們廣受外國人贊揚。
(作者張燕,系酒水行業研究者、《中國酒業》智庫專家歐陽千里助理)